南農(Nam Ron,1969/11/21)出生於馬來西亞玻璃市州加央的劇場及電影工作者,兼任講師、導演、編劇及演員多職,長期活躍於馬來西亞劇場,也曾憑電影《巴羅》中的演出,入圍第17屆馬來西亞電影展(FFM)最佳男主角獎。
1989年,他開始投入加央行動劇團(Grup Teater Aksi) 的劇場活動,成為戲劇演員。1991年,他因為理念不合而離開行動劇團,自組一條石劇團(SEBATU)。這個時期,他編導了兩部作品- 《靈魂》(Jiwa,1992)和《最後一個細胞》(Sel Terakhir,1994)。在《靈魂》一劇中,他也兼任演員。1994年,南農離開一條石劇團,進入 國家藝術學院(ASK)深造,得到劇場名導克里申·吉(Krishen Jit,1939-2005)的指導。
在國家藝術學院,南農完成了三部編導作品:《開劇場玩笑》(Main-Main Bersama Teater,1994)、《為了安娜》(Kerana Anna,1995)和《獨白》(Percakapan Seorang Aku,1995)。1996年,他成立了替代劇團(Alternative Stage)。同年,替代劇團把詩人丁斯曼(Dinsman,1949-)寫於1970年代的劇本Di Pulau Sa dan Di重新搬上舞台,進行全國巡迴演出。1998年,替代劇團搬演丁斯曼的另一部劇本《不是自殺》(Bukan Bunuh Diri)。1999年,他執導約翰·奧斯本的作品《憤怒的回顧》,作為自己的畢業作業。
畢業後,南農與合作夥伴Toemoe正式為替代劇團申請註冊成為劇團機構。與此同時,他也開始受國家藝術學院聘請擔任兼職戲劇講師。2008年,他和八位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共同創辦了新劇團- 劇場人收容所(Rumah Anak Teater,RAT)。期間,他陸續發表新作,被搬上舞台的作品有Matderihkoloperlih、《我要當明星》(Aku Nak Jadi Bintang)、《愛她多過我》(Laut Lebih Indah Dari Bulan)等等。2010年,由劇場人收容所負責製作的劇作《符號》(Tanda)在表演前夕臨時被國家藝術學院下令禁演。之後,南農即不再任該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