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介紹艾克塞爾彌爾伯格 尤莉亞嫣琪 芭芭拉蘇科瓦 瑪格麗特馮卓塔

艾克塞爾彌爾伯格
 
尤莉亞嫣琪

尤莉亞嫣琪(Julia Jentsch,1978年2月20日)畢業於柏林巴哈戲劇藝術學院,在學生時代,即開始在柏林許多劇院演出,豐富的劇場表演經驗,為她的演技奠下基礎。畢業後,她加入了慕尼黑室內劇院,多次獲得獎項肯定,還曾參與多部電影的製作。2004年,她因演出漢斯維恩嘉特的坎城競賽片《替天行盜》(The Edukators),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並因此獲得德國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青年女演員」大獎肯定。

2005年,她靠著《帝國大審判》(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抱走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女主角、德國奧斯卡「金蘿拉獎」最佳女主角、「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等約六座影后。而隨著該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尤莉亞嫣琪也一舉成為國際影壇爭相邀約的知名女星。過去幾年,她出演的作品包括了捷克導演伊利曼佐執導的《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瑪格麗特馮卓塔導演的《漢娜鄂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以及提爾史威格的《紅酒燉香雞2:香檳雞》(Kokowaah 2)。

 

芭芭拉蘇科瓦
芭芭拉蘇科瓦 (Barbara Sukowa ) 曾經獲得威尼斯、坎城的雙料影后。

2012年憑著「漢娜鄂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 ) 一片,榮獲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電影也多項入圍德國電影獎,並且是多倫多國際影展入選影片,與東京國際電影節競賽片。
瑪格麗特馮卓塔

瑪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 von Trotta)這個名字在台灣,或許大家還很陌生。她是德國新電影以降,一位相當重要的女導演。

一九四二年生於柏林,父親是德國畫家,母親是波蘭裔蘇聯移民,來自莫斯科。她曾在慕尼黑、巴黎攻讀日爾曼與羅馬語言學,後來進入慕尼黑戲劇學校學習表演,一九六四年首次參與戲劇演出,一九六八年進入電影與電視圈當演員。馮‧卓塔一直與新電影導演合作,包括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沃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等,成為德國新電影重要的女演員之一。

德國新電影肇始於一九六二年的奧伯豪森(Oberhausen)宣言,當時的導演多為男性,他們站出來揚棄傳統守舊、了無新意的「阿公電影」(Opas Kino),宣佈「阿公電影已死」(Opas Kino ist tot!),走向前衛議題的新電影由此誕生。與六八年學生運動平行發展,電影也呈現出反抗傳統,亟欲解放的一面。一九六○年代的瑪格麗特‧馮‧卓塔當時正值雙十年華,在巴黎唸書,遇見了電影,回國後便投入電影與戲劇演出。

馮‧卓塔與施隆多夫合著多部電影劇本,一九七五年並共同執導《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將海因利希‧伯爾(Heinrich Böll)的同名小說搬上銀幕,引起轟動。自此馮‧卓塔開始從事電影導演工作,至今共執導了十幾部影片,參與過的電影超過三十餘部。一向自編自導,落實作者導演的她,在一九七八年,以三十六歲的年紀拍下她的第一部劇情片《克莉絲塔‧克拉格的第二個覺醒》(Das Zweite Erwachen der Christa Klages,又譯:《搶劫無罪》)。一九八一年完成《德國姊妹》(Die Bleierne Zeit),將一九七○年代極左派德國恐怖主義者Gudrun Ensslin(1940-1977)與她的妹妹Christine的故事搬上螢幕,納粹浩劫之後政治社會的變遷帶給女性的生活陰影,與她們所面臨的困境,在此片一覽無遺。這部影片在德國電影圈獲得極大成功與肯定,確立了她在德國新電影女導演的地位。

代表作

u2 mtv logo

copyright © 2016 U2 電影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製作:橙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