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介紹克勞斯金斯基 布魯諾甘茲 伊莎貝艾珍妮 韋納荷索

克勞斯金斯基

 德國演員,以在螢幕上的強烈演出及暴烈的性格著稱,共演出超過180部影片。出生於但澤自由市(Free City of Danzig)的 Zoppot(今日為波蘭的Sopot)。父親 Bruno Nakszyński 是一名波蘭裔的藥劑師;母親Susanne Lutze是但澤一名牧師的女兒。1930年時,舉家遷往柏林,金斯基進入海因裡希親王預科中學(Prinz-Heinrich-Gymnasium)就讀。

金斯基在1944年被德軍徵召入伍,於荷蘭服役,據說當時他從軍隊裡開小差,並向英軍投降,以戰俘的身份度過了這場戰爭。在科爾切斯特的戰俘營時,他在向戰俘們表演時發覺了自己的表演天份。

戰後,他回到德國,改名為克勞斯·金斯基,開始了他的戲劇生涯。從德國的舞台開始,成為了著名的獨白者(以獨白方式表演),接著進入了"錢"景看好的電影界。最後一次的舞台表演是1971年11月的耶穌之旅(Jesus Tour),以單人表演的方式重新詮釋福音書,將耶穌演譯成一個狂哮的精神病患。

他在某些艾德格·華萊士(Edgar Wallace)影片中的角色,以及與導演韋納·荷索合作的電影《天譴》(阿奎爾:上帝的憤怒,Aguirre: The Wrath of God,1972)、《浮石記》(Woyzeck,1979)、《吸血鬼》(Nosferatu the Vampyre,1979)、《陸上行舟》(Fitzcarraldo,1982)以及他們最後的合作:《奴隸海岸》(非洲黑奴,Cobra Verde,1987)中的演出,增加了他的國際知名度。1977年,他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以色列影片《雷霆行動》(Operation Thunderbolt)中飾演恐怖份子 Wilfried Böse 。他的最後一部電影是他自導自演的《帕格尼尼》(Kinski Paganini),片中他飾演傳說中的小提琴家尼可羅·帕格尼尼。

在大螢幕之外,金斯基是個有著瘋狂雙目的性狂熱者,他在他的自傳-Kinski: All I Need Is Love-之中記述了他在性方面的功勳。但根據韋納·荷索在 《我的好友》(My Best Friend)-一部荷索與金斯基一起工作的紀錄片-指出:那些紀錄大部分只是為了增加銷售量所杜撰出來的內容。在書中金斯基將 Marlene Dietrich 描寫成一名女同性戀,使她威脅提起譭謗訴訟,造成此書在她去世前都被停止流通。

結過三次婚,根據他的自傳,他至少擁有五個小孩,三個公開承認的孩子都成為了演員:兩個女兒娜妲莎 跟 Pola,兒子 Nikolai。他的哥哥 Arne 現居於柏林,仍然對金斯基在自傳中對他的描寫感到痛苦,金斯基聲稱他與姐姐和母親近親相姦,因而疏遠他的家庭。

金斯基65歲時因心臟病死於美國加州 Langunitas ,他的骨灰在葬禮中被灑入太平洋,參加者有他的兒子,Nikolai及導演韋納·荷索。

Sopot,他所出生的城市,授予他榮譽市民的稱號。

布魯諾甘茲

布魯諾甘茲(Bruno Ganz)1941年出生於瑞士,是歐洲影壇極富盛名的影帝。從他踏入影壇以來,合作過的導演都大有來頭,從荷索、安哲羅普洛斯與文溫德斯都特別喜愛與他合作。

布魯諾甘茲所演出的角色都相當特殊且深刻,好比《慾望之翼》墜落入凡間的天使、《逐夢鬱金香》瀟灑自在的紳士名流、或是《帝國毀滅》裡受到歷史爭議的希特勒,皆能以獨特的表演風格,塑造出不同以往的角色個性。

他知名電影的作品還包含《吸血鬼》[1979]、《永遠的一天》與《想飛的鋼琴少年》等片。

伊莎貝艾珍妮

自從和丹尼爾戴路易斯在一起之後,這些年幾乎不見蹤跡。許多人可能不太知道這位女星的輝煌功績-曾是奧斯卡最年輕的影后提名人及在凱薩獎的四次封后至今無人出其右。除了凱薩獎風光外,伊莎貝拉1981年以【著魔】和【四重奏】得到坎城影后;1989年則以【羅丹與卡蜜兒】得到柏林影后,是三大影展影后的大滿貫呢。

韋納荷索

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1942/09/05)是德國新電影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也是影史上最具爭議性的導演之一,出身於底層,被視為「電影狂人」。荷索的作品中始終流露出對弱勢族群與邊緣人物的悲憫;他批判現代文明與大眾文化、追尋合乎人類尊嚴的生存價值、崇尚反理性的神祕世界,種種對社會的深切關注與反思,都透過他獨特的影像美學表露無遺。

代表作

u2 mtv logo

copyright © 2016 U2 電影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製作:橙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