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介紹馬莫德喬若萊 馬克馬巴夫 瑪莫兒夏德茲

馬莫德喬若萊
 
馬克馬巴夫

 從切格瓦拉到甘地:馬克馬巴夫從激進份子到電影創作者的轉變過程
1957年5月29日,馬克馬巴夫出生於德黑蘭一個貧窮的單親家庭。8歲起,他便到處工作,幫母親分擔家計,包括旅館大廳服務生等任何他所能想到的工作。期間,他一共經歷了13份工作。15到17歲這段期間,馬克馬巴夫組織了地下的伊斯蘭義勇軍,激進的政治主張讓他被監禁四年多的時間。
將近四年半的監獄生活幫助他獲得新的體驗與學習,並讓他更關注伊朗人的生活及整個社會體制。這充滿智慧的新生對馬克馬巴夫來說彷彿是自身文藝復興運動,帶領他遠離紛擾的政治,並在文學和藝術上得到更多的滿足,他開始將反抗的熱情轉向拍攝電影。在這個階段,他強烈相信伊朗社會所面臨的文化貧瘠更勝於其他。
馬克馬巴夫電影特色:電影是鏡子,不是窗
馬克馬巴夫延續印度導演薩亞吉雷將電影作為「鏡子」的使命與精神,拒絕好萊塢與寶萊塢中不真實的歌舞、打鬥、愛情等平板一致的情節。他認為電影應該是反映現實社會、映照真實靈魂的「鏡子」,而非逃離的「窗戶」。因此他的電影都是從現實生活取材,也希望演員在表演時,能將自身人生經驗融入其中,讓對話和反應自然發生,以求更貼近真實。他要將大眾平日無法由電視所見的那些埋藏在角落的陰暗幽微悲慘,藉由電影傳達給全世界。
所有「馬克馬巴夫電影之家」的成員拍電影時都不會有完整的劇本。他們認為,當你有了完美的劇本時,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解答,但是當你只有大綱時,你就必須要在過程中為問題尋找答案,這時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能加入創作行列,在殺青前,沒有人知道故事最後會怎樣結束,大家都和故事一同成長,假如事先知道走向,那所呈現出來的就會變得過於專業而刻意。
馬克馬巴夫的電影還有個特色,就是不會告訴觀眾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有句伊朗俗諺說:真理就是上帝手中碎裂的鏡子,而每個人都拿了其中一片。馬克馬巴夫也希望能在電影中呈現事物的各種面相,他認為觀眾可以說我喜歡A或B,但不能武斷地說世間只有一種真理,那是不民主且無法溝通的,而電影對馬克馬巴夫來說,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甚至是人與世界、與神明的溝通方式。
馬克馬巴夫電影之家
馬克馬巴夫是「後伊斯蘭革命」的作家和電影創作者,在藝術、小說和劇本上都有多元化的創作。他以波斯語出版了27本書,並被超過10種以上的語言翻譯,通行全球。在電影創作方面,他擔任編劇、導演、剪接,製作了18部劇情電影及6部短片,同時他也擔任其他伊朗導演的編劇、剪接。雖然他的電影很多都在伊朗遭禁演,卻獲得多項國際影展大獎殊榮,有超過1000次影展參展紀錄,是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常客。
1996年開始,鑑於伊朗電影教育的貧乏,馬克馬巴夫暫時拋開電影事業,轉而從事教學工作,創辦「馬克馬巴夫電影之家」。他認為拍電影一定要有好的設備和條件,並希望在此機構培育出優秀的電影人才。他的家人全都是「馬克馬巴夫電影之家」的成員。這裡既是學校,也是製片廠,學生在這不只是讀劇本、研究電影理論,同時也會拍電影。
最初馬克馬巴夫讓女兒擔任副導、兒子擔任攝影師,之後再由他們漸漸發展出個人風格的電影作品。現在「馬克馬巴夫之家」的電影幾乎都是馬克馬巴夫本人和大女兒莎米拉兩人輪流製作,也有部分集體創作,每年固定會製作兩部電影,並希望所有成員都能按照自己的觀點,一步步實現創作意念,製作出充滿生命力的作品。
馬克馬巴夫手捧謬思女神,以行銷奇才的頭腦,讓全家人都站上了電影國際舞台。「一家都是電影人」除了為人津津樂道之外,同時也受到抨擊,有評論推測大女兒莎米拉在國際間嶄露頭角的電影【蘋果】,極有可能是馬克馬巴夫在幕後代打才獲得成功。但不論如何,「馬克馬巴夫電影之家」確實為伊朗電影注入一股嶄新的力量。

重要得獎紀錄
2001 【尋腳冒險記】(Safar e Ghandehar) 坎城影展國際評審團獎 1998 【萬籟俱寂】(Sokout)威尼斯影展義大利參議院主席金獎、"CinemAvvenire"獎、Sergio Trasatti特別獎 1996 【魔毯】(Gabbeh) 東京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

 

代表作

u2 mtv logo

copyright © 2016 U2 電影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製作:橙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