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巴提亞(Laurent de Bartillat)畢業於巴黎索邦大學,主修藝術歷史,是法國導演中十分罕見、具藝術史背景的導演。大學畢業,巴提亞曾從事攝影工作和製作記錄片;幾年後,他出版了數本書,並開始他的製片生涯。1987年,巴提亞先自編自導了短片《海角村》(La Villa du Cap),1991年則製作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歐洲》(Cette Europe La),次年更為世界第一位划船橫渡大西洋的傑哈達波米(Gerard d’Aboville)製作了一部記錄片《獨自》(Seul)。1998年,巴提亞推出了第二支短片《墨血》(Sang d’Encre)紀錄世界賽馬,這支短片在法國播出時好評不斷,後來全歐洲各頻道亦相繼播出。它也成為各國際影展競相觀摩的對象,並榮獲了美國「舊金山國際影展」的特別榮譽獎。同年,巴提亞也拍攝了第三支短片《蒼白》(Bleme)。
羅宏巴提亞之後一直致力於研究〝環境生態〞的議題,2003年他為此還與知名生態學家西蒙瑞托拉克(Simon Retallack)共同出版了一本450頁厚的書【停駐】(Stop),內容詳盡介紹星球的現況。自拍完《蒼白》後,巴提亞亦開始投入第一部劇情片《羅浮宮謎情》(What My Eyes Have Seen)的劇本寫作。《羅浮宮謎情》從籌備、拍攝到後製長達九年,終於在2007年拍攝完成,立即獲選為第二屆「羅馬影展」的正式競賽片,之後在法國「昂熱影展」上,更獲選為「觀眾票選最佳劇本」獎。
由於曾以《走出寂靜》(Beyand Silence)獲得「德國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女星希薇泰絲特(Sylvie Testud)常被誤以為是德國女星。現年28歲的她,出生於法國,11歲時因為看了法國大導演克勞德米勒(Claude Miller)的《不害臊的女孩》(L'effrontee)而愛上表演,並立志要成為一名演員。
2000年,她以《狂歡節》(Karnaval)榮獲「凱撒獎」提名新人獎,並以《愛的俘虜》(La Captive)榮獲「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提名。2001年起,泰絲特開始她一連串的幸運,她不但以《致命的傷害》(Les Blessures Assassines)奪下「凱撒獎」最具前途女演員獎;之後,她更以《艾蜜莉的日本頭家》(Fear and Trembling)雙雙受封為「凱撒獎」影后,以及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影展」影后。希薇泰絲特其他知名的電影有:《Bye Bye Blackbird》、《藍色的世界》(Les Mots Bleus)、《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羅浮宮謎情》。
法國資深男星尚皮爾馬利耶自於藝術學院修習演戲課程後,即開始劇院的表演生涯。他在1950年代末開始接觸電影演出,從影迄今已有108部電影及電視的作品。
1968年,馬利耶因為演出《引狼入室喜臨門》(Le Diable Par La Queue)而在影壇大放異彩,星運自此開始亨通。1995年馬里歐以《自由列車》(Les Milles)優異的表現榮膺「上海電影節」影帝。馬利耶曾六度被「凱撒獎」提名,其中《日出時讓悲傷終結》(Tous Les Matins Du Monde)中的演出尤為他電影事業的轉捩點,自此揚名國際。
尚皮爾馬利耶的著名作品還包括:《遇見莉莉》(La Petite Lili)、《美麗的約定》(Grand Meaulnes),《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e Code),以及《羅浮宮謎情》(Ce Ques Mes Yeux Ont Vu)。他更在1994年得到法國戲劇演員最高榮譽的莫里哀獎。